表面粗糙度即表面的微觀不平整度,鋼鐵表面處理后的粗糙度由初始粗糙度和噴射除銹或機械除銹所產生。粗糙度的概念在幾何學上屬三維狀態。但對于涂漆前鋼鐵表面粗糙度通常以一些主要的波峰和波谷間的高度值來表示,只與一維有關。
鋼鐵表面的粗糙度對漆膜的附著力,防腐蝕性能和保護壽命有很大的影響。漆膜附著于鋼鐵表面主要是靠漆膜中的基料分子與金屬表面極性基團的范德華引力相互吸引。鋼鐵表面在噴射除銹之后,隨著粗糙度的增大,表面積也顯著增加,在這樣的表面上進行涂裝,漆膜與金屬表面之間的分子引力也會相應增加,使漆膜與鋼鐵表面間的附著力相應地提高。據英國Bullet的研究表明,用不同粒徑的鑄鐵棱角砂作磨料,以0.7Mpa(約7kg/cm2)的壓縮空氣,進行鋼鐵表面的噴射除銹,
使除銹后鋼鐵的表面積增加了19~63%。此外,以棱角磨料進行的噴射除銹,不僅增加了鋼鐵的表面積,而且還能形成三維狀態的幾何形狀,使漆膜與鋼鐵表面產生機械的咬合作用,更進一步提高了漆膜的附著力。隨漆膜附著力的顯著提高,漆膜的防腐蝕性能和保護壽命也將大大提高。
鋼鐵表面合適的粗糙度有利于漆膜保護性能的提高。但是粗糙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漆膜的保護性能。粗糙度太小,不利于附著力的提高。粗糙度太大,如漆膜用量一定時,則會造成漆膜厚度分布的不均勻,特別是在波峰處的漆膜厚度往往不足而低于設計要求,引起早期的銹蝕。此外粗糙度過大,還常常在較深的波谷凹坑內截留住氣泡,將成為漆膜起泡的根源。因此,為了確保漆膜的保護性能,對鋼鐵的表面粗糙度有所限制,對于常用涂料而言,合適的粗糙度范圍以30~75μm為宜,最大粗糙度值不宜超過100μm。
鑒于上述原因,對涂裝前鋼鐵表面粗糙度必須加以控制。表面粗糙度的大小取決于磨料度的大小、形狀、材料和噴射的速度,作用時間等工藝參數,其中以磨料粒度的大小對粗糙度影響較。下表列出了美國鋼結構涂裝委員會(SSPC)噴射不同磨料所測得的粗糙度,以供參考之用。
噴射不同磨料所測得的粗糙度
磨料及牌號 | 最大粒度(目) | 最大粗糙度(μm) |
鋼砂G80 鋼砂G50 鋼砂G40 鋼砂G25 鋼砂G16 鋼丸S-170 鋼丸S-230 鋼丸S-330 鋼丸S-390 | 通過10 通過25 通過18 通過16 通過12 通過20 通過18 通過16 通過11 | 32.5~75 82.5 90 100 120 45~70 75 82.5 120 |
表面處理除銹質量等級(即清潔度),可按有關標準進行評定。許多國家先后制定了表面粗糙度標準。我國1985年頒布的表面粗糙度國家標準有GB3505—83、GB1031—83和GB131—83。但這些標準主要適合于機械加工作業之后的鋼材表面粗糙度。而對于噴射處理后的鋼鐵表面,雖可以用這些標準來描述其表面粗糙度特征。但對于噴射除銹后表面粗糙度的測量有其特殊性。據此,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35/SC12專門制定了評定噴射處理之后鋼鐵表面特性的國際標準ISO8503。
在ISO8503標準中規定了顯微測量法、觸針測量法和ISO表面粗糙度基準比較樣塊三種檢定或評定辦法。詳細檢定方法請參閱國際標準ISO8503的標準文本。但是使用顯微或觸針測量粗糙度深度的方法很費時、太復雜、也不可靠,且測得的結果總帶有某種偶然性。因此至今還未普及。所以多數工廠仍采用傳統的方法測量表面粗糙度,如帶有探針和刻度表的Elcometer 123型粗糙度測量儀,或德國制造的方法是控制噴射磨料的材料和粒度,以得到合適的粗糙度。